食用菌干燥的目的是利用加熱和通風減少食用菌中的含水量,從而使菌體內(nèi)的固形物提高到微生物不能利用的程度。同時食用菌本身所含酶和活性也受到抑制,使產(chǎn)品能長期保存。一般菌類含水量為80%-90%,常溫條件下貯藏會發(fā)生變。
我們以食用菌的代表香菇為例,而作為商品的烘干香菇,對香味、鮮色、形狀和干燥度均有一定要求。要求干香菇香味濃郁,菌褶淡黃,菇面茶褐,菇形圓整,表面光滑,菌褶直立,菌邊內(nèi)卷,菇柄短,干菇含水量≤13%。香菇烘干的要求是極高的,傳統(tǒng)的烘干方式根本無法確保烘干品質(zhì),而要用高溫熱泵進行香菇烘干則是極其精細的工藝活兒,無論是新進入烘干市場的廠商還是菌農(nóng)都必須重新積累和沉淀。
翔晟通過多年的香菇烘干機項目?,總結(jié)出香菇烘干工藝主要分為四個階段:
第一個階段為預備干燥期。此期的鮮菇含水量應為75-80%,相當于晴天采摘的段木鮮菇含水量。如雨天采摘的段木菇或木屑鮮菇含水量在90%左右,可在陽光下或通風處預涼、曬,使其含水量降為 75-80%。也可放在烘房(箱)中,在溫度為35℃的熱風中烘干 1—4小時,使其含水量降至75-80%。起烘溫度不能過高或過低,應掌握在35℃為宜,這時,進氣孔和排氣孔都要全部打開,回溫孔關閉,烘干3—4小時。一般每小時溫度升高1—2℃,溫度要逐步升至40℃左右。
第二個階段為恒速干燥期。在此干燥期內(nèi),鮮菇體內(nèi)部水分擴散速度和表面蒸發(fā)速度基本相等。一般而言,烘干到4—5小時以后,溫度要逐漸升至50℃左右,每小時升2℃左右,進氣孔和排氣孔關閉1/3,此階段一般烘干3—4小時。在這個階段,溫度要控制在40—50℃之間,此時期鮮菇經(jīng)軟化,又隨著時間加長,體內(nèi)水分的蒸發(fā)、硬化由菌傘邊開始,向中心肉厚部分推移。此期菇蓋定形,由于此期菇心還有水分,溫度最高才達50℃,故菌褶還不會顯出淡黃色。
第三個階段為干燥后期。此期菇體內(nèi)水分開始減少,游離水基本排盡,部分結(jié)合水在此期干燥過程中逐漸排掉。此期鮮菇體內(nèi)水分移動速度明顯趕不上表面蒸發(fā)速度,通風量可適當以節(jié)約能源。此期干燥溫度要維持在50—55℃,和菇體內(nèi)、外溫度趨于一致,進氣孔和排氣孔要關閉1/2,回溫孔開啟1/2,干燥時間2—3小時。此期菌呈淡黃色,并開始產(chǎn)生香味。
第四個階段為干燥完全期。此期主要目的是去除菇體心部(菇柄與傘部交接處內(nèi)部)的殘留水分和部分結(jié)合水。此期溫度為58—60℃,干燥時間1—2小時,進排氣孔全部關閉,回溫孔全部打開,讓熱風進行內(nèi)循環(huán),不再進新風,循環(huán)風量可減至中、小程度,使菇體內(nèi)的酸與酶作用產(chǎn)生香氣。此期結(jié)束時,干菇體內(nèi)含水量達到貯藏標準或出口標準≤13%。
香菇的烘干過程中,除了嚴格控制加熱溫度,及時排濕也是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排濕的基本原則:在香菇烘烤前期,烘干室溫度為35-40℃時,應滿負荷排濕;當溫度上升到40-60℃時,可間斷排濕。60℃以后,可以不排濕。如果排濕過度,易使香菇色淺發(fā)白。如果烘出的香菇帶有水浸狀的黃色,說明排濕不好,或者溫度不夠,特別是中途停熱更容易造成這種現(xiàn)象。
香菇烘干工序注意要點:
1.鮮菇不能堆疊放置,以免影響香菇干燥速度和菇體間脫水的均勻度。
2.干燥作業(yè)應在晴天進行,晴天空氣相對濕度低,有助于減少干燥時間。
3.干燥程式應根據(jù)鮮菇的不同情況設定。如薄菇與雨淋菇的菌褶常呈倒伏狀,對此類菇可先作日曬預干處理,至菌蓋有光澤與菌褶立起為度,再轉(zhuǎn)入常規(guī)干燥處理。
4.嚴格控制各個階段的烘干溫度。溫度低,干菇菌褶泛白;溫度過高,菌褶過黃或焦黃。烘干過程中溫度也不可忽高忽低,否則干菇表面無光澤。
5.烘干后若立即裝袋,會使干菇破碎影響外觀,應待干菇適當回潮后再分級裝袋,儲藏堆放時應防止干菇擠壓破碎。
咨詢熱線180-2444-5017
0769-22290053
手機網(wǎng)站